直面现代生活方式(节选)
文/蒂姆·杰克逊、卡门·史密斯 译/裘禾敏
很少有人会否认,仅仅数十年间,现代社会就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可能表现在诸多不同方面,譬如,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品与服务供应大规模增加、个人出行能力提高、休闲开支增多,以及日常家务时间减少。
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日益复杂的知识领域带来的技术效率的提高、现代消费模式留下的不断增加的资源“足迹”、贸易交往的加强、传统乡村产业的衰落、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
我们确实应该指出,与这些变化相伴而来,有时还是促使这些变化出现的,是那些居于下层的体制结构的变化,包括:重点行业解除管制(或再监管),市场自由化,国际贸易放松限制,消费债务增加,以及原先非商业生活领域商品化。
我们还能发现变化带来的某些社会效应:更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高的社会期望,不断上升的离婚率,愈发严重的暴力犯罪,更小的家庭规模,“名人崇拜”风气的出现,现代生活“信息密度”的升级,贫富之间(收入和时间)差异的加大,“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抬头,对宗教、家庭与国家等传统体制信任的缺失,以及社会更加明显的世俗化。
尽管这一概述显得粗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不能用简单的、非好即坏的标准来界定伴随这种复杂性而来的趋势。确切地说,现代性的特点就在于通常看似彼此对立(至少部分对立)的各种趋势。现代社会对一整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似乎与消费品激增的现实发生了冲突。人们好像更少在乎物质层面的东西,但生活里拥有了更多的物质。
贸易自由带来社会富庶,代价是,货物从产地直到超市货架的远距离运输破坏了环境。放宽对电力市场的管制提高了发电效率,降低了用户电费,但同时,找到提高能源终端使用效率的机会并加以利用变得愈加艰难。
再举个例子,知识经济的兴起让信息更易获取和更有价值,与此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决策却因此复杂起来。正如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所言,信息本身会耗费稀缺资源。“信息耗费了什么显而易见:它耗费了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于是,信息丰富会导致注意力贫乏,并会创造一种需求——在过多的信息源中有效分配注意力的需求,因为这些信息源都会耗费注意力。”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这种耗费效应使“知情选择”这一理念立刻变得愈发重要,同时也愈难实现。
这些事例均表明,现代生活方式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矛盾。这当然是政策制定者往往回避消费者行为和生活方式变化这一整个问题的一个原因。尽管如此,有一点还是明确的,即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种深层次环境目标,那么把握消费模式、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人们的态度及其行为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