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观
文/木山
【1】关于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有生物遗传、生活环境、行为方式和医疗条件四大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2】但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医,对此则有更为广博的理解。
【3】在宏观系统上,中医将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置于天地之中进行考察,探究其间的同构性和共振性,从而形成了“天—地—人”相应的医学模式。《素问》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唐代医家王冰也说:“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春夏季炎热,人们偏好冷饮,会伤阳气,而秋冬干燥寒冷,人们多食辛辣,可损阴气,故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明人的气血要与四时变化相一致。
【4】在对立面的平衡上,中医认为健康就是机体处于阴阳谐调的状态。《黄帝内经》上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顺势而为,则阴阳两方面促进生命运动;生命逆势而动,则阴阳两方面制约生命运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体现着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是中华民族养生的基本哲学。
【5】在形神的关系上,中医主张要二者合一。“形”指有形的身体,包括五脏六腑、筋脉骨骼、肌肉毛皮、五官九窍等生理组织器官;“神”则是指思维意识、情绪心理、聪明智慧等精神状态。中医认为,“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无以活”。当二者不平衡时,便会导致形体虚弱乃至死亡,而在医疗实践中,则“粗守形”“上守神”。
【6】在心态的把持上,中医强调“正气为本”。人所以得病,多是由于人体自身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结果。《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伤寒论》中也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由此,中医学形成了一套“虚证”的完整理论。较之西医,这是中医最具原创性的思维,使得许多西医里的疑难杂症在中医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理想疗效。
【7】在疾病预防上,中医主张“治未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淮南子》又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应当说,与西方预防医学不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如何提高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质量,对非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干预具有显著优势,重视“人”更先于“病”。
【8】此外,相对西医理想状态的健康模型,中医里蕴含的是一种动态健康观,既要不断顺应外界变化,又需随时调整自身平衡。中医的藏象理论、五行学说、三因制宜、七情观念等,对此都作了深刻诠释,形成其博大精深的健康、养生理论体系。
【9】总之,中医健康观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整体视角诠释生命现象,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