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试题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5日
发布人:nanyuzi  

(以下汉语短文摘编自外交学院孙吉胜教授发表在《外交评论》2017年第4期的论文《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以上说明不用翻译。)


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1】重和合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在古代原指各种乐声的相互应和,后升华为人们对宇宙和谐的向往。中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等各种关系的模型。【2】追求和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和为贵”“尚和合”主要描述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对立与冲突、继而融合趋同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中为本、和为道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和谐辩证法。《易经》强调“天人合一”,这也要靠“和”来协调、融合。【3】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和合”文化: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只有“天地调合”,才能日有长久。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人首先应该“致中和”,做事不偏不倚,公平处理,对不同的人要区别对待。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是如此。【4】三是强调治理国家的和谐,追求天下大同。四是强调国与国的和谐,憧憬协和万邦。五是内心和谐。中国人一直强调修心,内心和谐是一种最高境界。【5】儒家崇尚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老庄“道法自然”的和谐思想、朝贡体系下历代王朝的怀柔远人政策,都是和为贵思想和价值的体现。【6】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一直保持高度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这种文化精神也融入了中国外交,成为中国历来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思想本源。“和而不同”也一直是中国外交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重要原则。


【7】有学者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最大的软实力。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外交实践来看,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和平共处、改革开放时期的和平发展,还是本世纪初提出的“和谐世界”、当前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提出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也要求中国外交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外交更加积极进取。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随之也面临更多深层次问题,如中国外交与其他大国的外交有何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可以为世界提供怎样的公共产品、为世界贡献怎样的治理理念等等。【9】这些问题迫使中国对自我进行再认识,而再认识过程本身也是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该说,当前中国具备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时代基础,具备了更多展示自己思想、理念和风格的条件、空间和意愿。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开始体现出更多的文化自觉。


【10】鉴于目前的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中国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这一任务必要而紧迫。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召开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传统价值……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11】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更好地体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诚心正义、利己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外交的胸怀和气度,给国际关系带来新风范、注入正能量。”【12】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经常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对外政策思想渊源的高度,既体现了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情怀,也是文化影响国家政策和对外行为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时频频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引用《论语》、《礼记》、《孟子》、《荀子》、《尚书》等文化经典。【13】他引用“来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来说明中美关系要顺应大势,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说明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14】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很多外交新理念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如引用“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来阐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真、实、亲、诚”来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和合的精髓,针对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中国也相应提出了建设诸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命题。


【15】中国不轻易颠覆某种国际秩序,而更乐于选择一种温和、主动融入、渐进变革的态度。基辛格在《论中国》中也强调,中国历来奉行一种内敛、防御式的外交策略。中国无意破坏现有国际秩序,更多时候是既有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就当前来说,按照西方思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必将颠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中国多次表示不会另起炉灶。


【16】中国传统思维向来认为,多样性是一种自然状态,无法消除,唯一的办法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也使中国文化自古至今一直具有无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外交实践。【17】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求同存异即成为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万隆会议上处理与不同亚非国家间的关系、同法国的建交谈判、波匈事件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出现的不正常关系,还是中美之间签署《上海公报》,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而关于与他国的领土争议,中国很早就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18】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必须具备国际道义,这是获得国际感召力和感染力乃至吸引力的基础。价值观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国家的价值追求。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社会群体为本体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以及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道德本位,道德取向高于一切。【19】孟子有言:“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郑和在携带的国书中写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20】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义道德使中国坚持自己的义利观,强调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重视讲求义利之辩,认为义在利前、以义为先是君子之道。个人可以追求利益,但是要在义的前提下,求利也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义。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文明古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系统梳理中国外交的目标、原则、政策、手段和途径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有机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