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译文评析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8日
发布人:nanyuzi  

知其人·论其世·译其文


文/曹明伦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此乃孟子谈及与先贤神交时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吟诵前人的诗,阅读前人的书,但不了解赋诗著书之人,这行吗?所以要去研究那些诗人作家生活的年代以及他们在那个年代的所思所虑,所言所行,所好所恶,所求所弃。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对译者应该有启发,因译者首先也是读者,故我们亦可自问:译其文,传其意,不知其人,可乎?回答是:当然不可。


要翻译怀特就要了解怀特。要翻译怀特的文章就要读懂怀特的文章。而要知晓怀特其人其文,就要研究与怀特其人其文相关的语境。简单说来,语境分为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前者指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前后关系,后者指与某语篇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为读懂某书或译好某文而去研究相关背景,这实际上就是“知人论世”。惜当今翻译专业的学子知“语境”者众,晓“知人论世”者寡矣!但令人高兴的是,不管是知“语境”还是晓“知人论世”,本届参赛者中有不少人意识到了研究相关背景对翻译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查阅百科全书,浏览相关网页,阅读怀特的其他作品。


评委从参赛译文之译注和部分参赛者写给组委会的“参赛感言”中发现,至少有人“搜集了Sash window的图片及视频,考证了adjustable screen的安装方法”,故而把描写安装纱窗的那段原文翻译得较为得体;有人读了怀特第一次迁居牧场时写的那篇《迁居》(Removal, 1938),由此明白了原文中的The last time I tried to purify myself by fire之所指,还确定了selling the occasional chair既非说“偶尔卖掉一把椅子”,也非说卖掉的是“逍遥椅”;有人读了作者那篇《告别四十八街》(Good-bye to Forty-Eighth Street, 1957),从而知道他龟湾那套公寓有6个房间,因此更为谨慎地把a couple of adjustable screens中的a couple of译成了“几个”,而非“两个”;还有人读到了怀特说:“我深感对社会承担着一份责任,作家既刊文出书,就有责任抑恶扬善,弃伪求真,”1从而意识到原文al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what the words say is gone中的responsibility更多的是指社会责任,因此没像某些不知就里的参赛者那样把这句话译成“无需再考虑遣词造句是否达意”,“失却了字斟句酌的意识,自然文思泉涌”,或“不用再为笔下表达的意思而羁绊,笔头就此可以信马由缰”。


本届大赛参赛稿比上届翻番,达3400余份,其中优秀译文的比例也多于往届。但从译稿注释可以看出,虽多数参赛者都知道E.B.怀特(1899~1985)写过儿童文学作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但有不少人似乎并不知道怀特还是一位独具风格的随笔大师。其实怀特曾长期为著名周刊《纽约客》撰稿,以其简洁、生动、恬雅而又不失幽默的随笔著称于世。他曾长期居住在俗称“龟湾”的纽约曼哈顿市中心东区和在经度上更靠东的缅因州,所以他为《纽约客》写的文稿中有许多篇都叫“东区来信”(Letter from the East),而这次大赛选文即其中一篇的引子(引入一本在当时已无人问津但作者却舍不得烧掉的小书)。该篇发表于1957年7月27日出版的《纽约客》,后收入由威廉·瓦特和罗伯特·布拉福特选编的《怀特读本》(1966)。该篇主题写的是他老师威廉·斯特伦克及其代表作《文体要素》,故其篇名在《怀特读本》中为《威尔·斯特伦克》;为区别多篇Letter from the East,该篇篇名有时又作“Letter from the East: Turtle Bay2,这也是本届大赛选文篇名之由来。怀特这篇随笔一发表,出版商立即找上门请他修订并扩充那本小书,所以今天作为美国研究生必读书的《文体要素》由怀特和他老师共同署名。


怀特在扩充版《文体要素》中多次强调行文必须简洁,并揭示了简洁与生动的关系。他说:“简洁是生动的副产品……文章简洁方有活力。句应无冗词,段应无赘句。”3而许多参赛译文所欠缺的恰好就是简洁。以进入最后一轮评选的100篇参赛稿之正文为例,除两篇文言译稿外,只有一篇译稿的字数少于参考译文。参考译文之正文为1116字,而参赛稿一般都多出130字左右,有几篇甚至多出近300字。可以这么说,多出的这些字就是怀特所说的冗词赘句。产生冗词赘句的原因当然与母语修养和个人文风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译者只关注怀特说了什么,而忽略了他是怎么说的。如:把Mosquitoes have arrived with the warm nights译成“蚊虫随夜暖而至”,此可谓如法炮制,有人却译成了“随着夜晚渐渐地变暖,蚊子们也翩然而至”;把I suffer from the lightheadedness译成“我感到头晕”,此可谓亦步亦趋,有人却译成了“我甚感不适,头重脚轻,晕晕乎乎”;把love in summertime, relaxed and languorous译成“夏日之恋,悠然而恹然”,此可谓心摹手追,有人却译成了“夏日这般伟大的爱情,慵懒而惬意”;而把as an eagle rides a warm updraft译成“就像鹰借暖流扶摇而上”已有敷陈之嫌,可有人还意犹未尽地译成了“鹰借着温暖的上升气流腾云驾雾一般翱翔”。


上例说明,翻译一方面需“知人论世”,一方面还需字斟句酌。翻译怀特的文字,犹需力求精炼。对许多参赛稿而言,行文冗赘之因还在于习惯性地滥用“着”“了”“的”等字。本届参考译文共用了3个“着”、8个“了”和35个“的”字,而有篇参赛稿则用了16个“着”、20个“了”和 64个“的”字。余光中在《论的的不休》一文中认为“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4。笔者以为青年译者首先也得学会少用“的”字5、“着”字和“了”字。


说到“的的不休”,顺便也说说参赛稿中的“处处有们”。汉语名词无复数变化,单复数往往可据语境意会,如“噪蝉声乱日初曛”绝非说一蝉,“门闲可与雀张罗”也绝非指一雀。可我们的青年译者受英语影响,往往一见复数名词就加“们”,结果这届参赛稿中就出现了不少“蚊子们”、“麻雀们”、“动物们”甚至“美洲蝉们”。然而对某些复数名词,青年译者似乎又不太敏感,如原文snap off the lights中的lights显然指多盏灯,所以除非你真能确定那些灯是由一个开关控制,最好别翻译成“啪嗒(吧嗒、喀嚓、嗖地、砰地、啪地)一声把灯关掉”。有时原文复数还能告诉我们更多信息,如The mornings are the pleasantest times in the apartment句中的mornings和times就告诉我们,作者所说的“早晨”指夏季所有早晨,而非那天早晨。意识到这点,就会注意到后文用一般现在时描写的蝉噪雀鸣也是指夏日常态,从而不会用完成时态或进行时态译出“从第三大街传来了美洲蝉的嘶鸣……”或“麻雀们唱着歌”等不当词句。说到一般现在时的翻译,笔者常建议学生读商务印书馆1980版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第114页上的讲解和译例。


在评析去年的参赛译文时,笔者曾指出当代青年译者共有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一看到某个英语单词,他们能想到的往往就是当年开始学英语时第一次接触到的那个对应的汉语词。这种毛病在本届参赛译文中依然比较突出,许多参赛者一见theory就译“理论”,一见behind me就译“我身后”,一见illusion veil就译“梦幻般的面纱”,一见chant就译“唱歌”(或“咏唱”、“吟哦”、“低吟浅唱”、“哼着曲儿”、“哼着小调”等等)。除这个老毛病外,本届参赛稿中还有一种新毛病值得纠正,那就是有人让近年才开始在中国媒体网络上流行的“给力”、“抓狂”和“穿越”等新词儿穿越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前面说“知人论世”之“论世”包括研究前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之所言,而说到宏观语境,有学者说“包括原作者的整本书、原作者的全部作品,以及原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风尚等等”6。如果译者考虑到怀特时代美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学风尚,可能就不会译出“湿巾打起来更给力”、“这药比弗立特更给力”、“我抓狂地看了他一眼”、“第三大道上又传来让人抓狂的声响”以及“仿佛我是从远古的什么地方穿越到这里的”等不合时宜的文句。本届参赛稿中有少量文言译稿,笔者审阅后认为,用文言翻译怀特这段文字似乎也不合时宜,另外这些参赛者的文言水平尚有待提高。


本届大赛选文中有两个翻译难点,即第一段中的when the lower sash is raised to receive the screen和第三段中的the mad builders – American cicadas。前者难在英汉双语词典中难觅与receive一词既对应又适用的现成译文,于是有人向Wordreference论坛求助,并得到英语国家网友的回应。有人解释道:“the lower sash is raised to receive the screen = the lower sash is raised to allow the screen to come into place”,但参赛者对come into place(come into play, come into effect)仍有不同理解,结果有人将这个从句译成“拉起下窗框安装纱窗的时候”或“当下面的窗框被升高与纱窗对接时”,有人则译成“若是将下页窗推上以露出纱窗”或“当推起下窗扇让纱窗发挥作用时”。根据上文I bought a couple of adjustable screens... and they are in place in the windows(注意前一个分句用一般过去时,后一个用一般现在时),我们知道怀特买回的纱窗早已安装到位,他不可能反复提起下窗扇来安装纱窗,但他会提起下窗扇“以露出纱窗”。为何露出纱窗呢?“让纱窗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当然是既不让蚊虫进屋又能通风透气。所以评委会认为后一种理解正确,不过最好直接明了地翻译成让纱窗通风或透气。相信此句的翻译能加深我们对“每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7这句话的理解。


关于the mad builders – American cicadas,评委在讨论和咨询过程中发现,包括一些美国资深教授在内的专家也是见仁见智。一曰作者以mad builders喻American cicadas,因蝉之若虫在地下生活期间会为自己建造“房屋”,故有“地下建筑师”之称,持此说者将mad builders译成“疯狂的建筑师”;二曰作者以American cicadas喻mad builders,而mad builders指建筑工人或那些常年使用器械维修马路和便道的市政工人,因他们弄出的噪声堪比蝉噪,持此说者将mad builders译成“疯狂的建筑工人”或“狂热的施工者”等;三亦曰作者以mad builders喻American cicadas,但认为mad builders的意思是“使人狂躁者”(the author coined the expression "mad builder" to indicate that American Cicadas are so noisy that they almost make people mad),“mad”在此是名词,“mad builder”之构词相当于我们常见的trouble maker和body builder之类。笔者认为三说皆有道理,但在本文语境中,第三种说法最为逻辑。第一说之牵强在于其比喻本身,蝉之若虫靠吸食树液为生,在地下期间就依附树根蛰伏,与蜂巢蚁冢相比,蝉穴被称作“建筑”名不副实;再说英语mad builder所指的“疯狂建筑师”,是那种构思大胆而巧妙的建筑师,如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o Gaudi, 1852~1926)就被人称为mad builder8。第二说之比喻非常形象,但问题是:不管比喻的是建筑工人还是市政工人,他们干嘛只在夏日午时的烈日下(in the noonday sun)工作呢?第三说恰好符合“蝉噪午时”这一客观现象,“蝉噪午时”之因说法有二:一说雄蝉在气温20度以上开始噪鸣,气温达30度以上时蝉噪最甚;二说蝉之求偶交配每每于正午时分,但不管是何原因,气温最高的夏日午时蝉噪最嘶声竭力,其声可达120分贝(Some cicadas produce sounds up to 120 dB)9。另外美洲蝉中有类周期蝉(periodical cicada),分为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此类蝉之噪鸣真可能使人发狂,而据资料记载,怀特写《龟湾》的1957年正是“群14号”十七年蝉出现在纽约的年份10。需说明的是,虽参考译文采用了上述第三种说法,但评委会决定,对采用一、二种说法的参赛稿均不扣分。


本届参赛人数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多,但篇幅有限,以下仅把上文未谈及的一些翻译要点编号罗列,供大家参考。1. theater under the stars不宜翻译成描述性的“星空下的剧场”或“星光下的剧院”,而应译成命名式的“××剧场”,因美国有若干户外或室内剧场都叫theater under the stars。2. illusion veil 即新娘的头纱或面纱,不宜在illusion一词上穿凿附会,直接转换原文的metaphor即可。3. theories不宜译成“理论”,应取《牛津高阶》第7版theory第3义项:意见、看法、推测。4. air-conditioning machine翻译成“空调”即可,但译为“窗式空调”更为贴切,因即便是作者揣测,也只有窗式空调的进风口才可能钻进蚊子,且龟湾公寓当时用的就是窗式空调。5. 译文应表现“我很喜欢(这台破空调)”和“空调几乎不起作用还发出噪声”之间看似矛盾但又逻辑的关系以及原文的幽默口吻——喜欢是因为使人想起挤地铁的“愉快”经历,原文and it makes... 之and表对比。6. 商品名Flit必须汉化,或曰必须翻译。7. 译文应刻意再现The mornings are the pleasantest times... like the mosquitoes这个长句的静态描写。8. sleep off: 用睡眠消除(疲劳、头痛等),原文sleeping it off中的it指exhaustion。9. 时间状语out in the noonday sun最好前置并适当变通(强调noonday),从而与上句中的“早晨”形成时间衔接或对照。10. 译文应讲究蝉鸣声和麻雀叫声的用词。11. 注意I managed...and am still supporting...前后分句的时态变化。


“《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已举办三届,我们始终秉承“给力英语学习,探寻翻译之星”的理念。参赛人数和佳译篇数越来越多,这令组织者和评阅者颇感欣慰,但欣慰之余又觉些许歉然,因许多优秀译文难入获奖之列,而取舍每每只在毫厘之间。在此我们只能向在译道上前行的莘莘学子保证,我们的评选工作肯定比今年伦敦奥运会某些裁判组的评分更为客观,更为公平。希望参赛者都意识到,获奖固然可喜可贺,但参赛的真正价值还在于通过参赛使自己的翻译能力得到提升。


注释


1. 见http://www.brainpickings.org/index.php/2012/04/17/e-b-white-paris-review-interview/.


2. 见http://byliner.com/eb-white/stories/letter-from-the-east-turtle-bay.


3. William Strunk Jr. & E. B. White. The Elements of Style, 4th Edition. NY & London: Longman Publishers, 2000, p.19, p.23.


4. 见余光中《余光中选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5. 见曹明伦《散文体译文的音韵节奏》,载《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第90页。


6. Levý, Jiří. 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 In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151.


7. John Rupert Firth.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p.190.


8. 见http://www.eslprintables.com/reading_worksheets/reading_comprehension/Gaudi_a_genius_or_a_mad_build_194891/.


9. 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Cicada.


10. 见http://www.cicadamania.com/whe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