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年,牛津纪之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5日
作者:作者:Zengtaiyuan  

五四百年,牛津纪之

 

文/曾泰元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的100周年纪念。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这个社会文化运动早已载入史册。五四运动的影响力辐射到海外,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即“大英百科全书”)和“维基百科”(Wikipedia)均以“May Fourth Movement”加以收录,并有详尽的叙述。

 

百科全书重在对知识的解说,给人宗庙高堂之威。语文词典则聚焦于词语的阐释,宛若百姓人家之亲。如此说来,《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收录了“May Fourth”(五四),就意味着中国的五四,已从英语世界的宗庙高堂走出,进入了千门万户的寻常百姓家。

 

根据我的研究,OED应该是唯一收录五四运动的英文词典,收录时间是2001年3月。OED以“May (the) Fourth”(5月4日)的形式收录,是个名词,另有“4 May”等其他形式。“May (the) Fourth”不是主词条(main entry),而是主词条May(五月)底下的词组(Phrases)之一。

 

在定义开始之前,OED给了“五四”两个标签,一是表学科的Chinese History(中国史),一是表语法的attributive(定语),也就是置于名词前的修饰成分。定义说,五四“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的示威,或与之有关,为的是抗议北洋政府未能反对凡尔赛和平委员会将从前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划归日本的决议。(也)指中国更广泛的文化与思想革命,这场示威普遍被视为是其催化剂[designating or relating to a demonstration held by students in Peking (Beijing) on 4 May 1919 to protest agains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failure to oppose the decision by the Versailles Peace Committee to allocate Germany’s former possessions in China to Japan; (also) designating the wider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China for which this demonstratio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having been a catalyst]”。

 

在定义最后,OED呼应了“定语”的标签,强调“May (the) Fourth”不单独使用,尤见于“May (the)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的词组中。

 

OED收了5条关于五四运动的书证(quotation,即引文)。最早的一条出现于1930年,摘自Jermyn Chi-Hung Lynn(林志宏)的Political Parties in China(《中国的政党》)一书,书里把五四运动称为五四事件:The May 4th incident was only an upshot of the great popular movement, the influence of which is felt even to-day.(五四事件只是伟大群众运动的一个结果,即使今天仍能感受到它的影响。)

 

OED关于五四运动最新的一条书证出现于1994年的学术期刊Pacific Affairs(《太平洋事务》),文中引述新儒家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的观点:Tu provides correctives to both the May 4th view of Confucianism as a purely secular humanism and the somewhat related Weberian misunderstanding of it as this-worldly accommodationism.(五四把儒家视为单纯的世俗人文主义,与此有些相关的是,马克斯·韦伯把儒家误解为现世的妥协迁就主义,对此二者,杜维明都提出了修正。)

 

五四运动100年,从最早的爱国主义群众运动,到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影响巨大的种种文艺教育、政治社会思潮。中国之所以有现在这个面貌,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厥功甚伟,牛津纪之,吾辈更是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