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名校与名师情结(10)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7日
作者:作者:Guxiangdong  

考博——名校与名师情结(10

      

/辜向东

 

在交大上学仅一个学期四个月,自己感觉思维、视野和心胸开阔了很多。这让我想起儿子六岁上小学前,我们一家三口在重大校园散步,先生与儿子的一段对话。

 

先生:儿子,你马上读小学了,上哪里啊?


儿子:重大附小。


先生:那中学呢?


儿子:重大附中。


先生:那大学呢?(语气越来越重)


儿子:重大。(语气天真而自然的)

 

那天晚上先生跟我说,他自己小的时候家庭条件那么差都考上了重大。现在我们两个都是研究生毕业,而且我还是重大的老师,怎么儿子从小就这么没有志向?到上海读书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不能怪孩子,因为他知道的世界只有那么大。那年“五一”节我跟儿子说,让他在家要听爷爷奶奶和爸爸的话,好好念书,暑假回来我带他去游三峡。儿子的学习“五一”之后开始显著地进步。只是他心里一直有个担心,我不会游泳,他也不是很会游,怎么去游三峡?暑假我兑现自己的承诺,参团带儿子去做了一次自然之旅:游三峡和张家界。出发前先生跟儿子说:“你现在是男子汉了,在外面要照顾好妈妈,背包要自己背而不是给妈妈。”那个暑假我第一次感到儿子真的懂事和长大了。第一次跟妈妈一起出远门他无比开心。之后直到儿子上大学,几乎每个暑假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带儿子出去旅行。

 

第二学期杨老师给我们上《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课程,一周一次,一次三个小时。杨老师不知道怎么精力那么旺盛,每次上课中场都不休息,也不喝水,一讲就是三个小时,课堂上没有一句废话。但听说杨老师要求十分严格,有的导师的博士生不敢选杨老师的课,因此实际选修杨老师语言测试课程的学生并不多。我们也碍于杨老师的威望,一直不敢问他这门课程最后怎么考核。直到最后一次课,杨老师说这门课程要求写三篇课程论文,一篇是用本学期测试学的理论对台湾的一个英语水平考试进行评价,一篇是就他给我们看的《文汇报》上的题为“要素质还是应试”的文章写篇评论,一篇题目自拟。好像长度要求每篇三千词以上。我当时一听到这个考核的要求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原以为到了期末很快就可以回家了,三篇课程论文什么时候能完成啊?而恰恰是这一次要求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下爆发出的潜能。我大概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完成了三篇课程论文。自拟题目的那篇课程论文后来在《中国英语教学》(现在的《中国应用语言学》)上发表了,即:辜向东,2003The need to develop a test on fast reading in CET[J],《中国英语教学》(2):2-48。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后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增加快速阅读测试题型的original idea,是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发现和体会提出来的proposal。对台湾的英语水平测试评论的那篇文章的综述部分我也曾单独拆出来发给《中国英语教学》,而且收到了备用通知,但最终没有被发表。对《文汇报》文章的评论那篇课程论文后来改成中文在《外语界》上发表了,即:辜向东,2002,怀疑与误解——评《文汇报》文章“要素质还是应试?”[J],《外语界》(6):66-70

 

我为什么能在两周之内写出三篇课程论文,而且其中两篇后来被发表了呢?除了当时严师没有给我们商量的余地和自己特想早点儿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动力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学期我都在积累,在潜心阅读一部又一部的语言测试专著。我大致记录了一下,那个学期应该读完了三十余部测试著作,并且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加之有第一学期读书和课程论文写作的训练,写作三篇语言测试课程论文时有才思泉涌、一气呵成的感觉。

 

到目前为止,2001年,我博士论文学习的第一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享受读书、也最有成效的一年。先生从年初坚决反对我去读博到物质和精神上都支持我,儿子从小小少年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公公和婆婆妈都为有一个读博士的儿媳感到骄傲不已。最重要的是作为起点可能最低的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够得到大家都认为非常严厉的导师的认可,那种自豪感是生平第一次体验。读博的艰辛我是从第四学期才开始体会……

 

(转自微信公众号:外语学术科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