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名校与名师情结(4)
文/辜向东
然而,我没有想到考到最后一科学术英语写作的时候,我的状态出奇得好,从来没有过的灵感都有了,几乎是一泻千里。我记得那一科考试有两个英文的写作题目,二选一:一个是互联网上如何加强师生互动;另一个是教材编写的原则。三个小时要求写2000词。2000年那会儿我连电子邮箱都没有一个,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我根本就不知道,因此立马否定了第一个题目。第二个题目教材编写的原则,我正巧考博前一两年学院安排我负责编写了一本词汇学习的教辅教材,我又读过几本应用语言学的专著,里面有涉及相应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与实践我都有。我先写了半个小时,仅写了一个段落,数了数长度,才50词。我觉得这样写不行,于是静下心来想我看过的书里都有些什么相关的理论,我当时编写教材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哪些方面,比如,编写那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如何确定读者群的,选材有些什么原则,选材的来源是什么,怎么编辑和修改的,等等。思路理清后重新开始写,完全是一气呵成,平时很难想到的词汇、句型都非常自然地从大脑流向笔尖,我一直不停地写,写到提供的试卷没有空间了,而正巧想写的内容都全部写完了。写完之后还剩五分钟时间,我又抓紧时间飞快地通读了一遍,做了些细节的修改,刚好改完,考试时间就到了。笔试也就全部结束了。因为是最后一科,好些考生都提前交了卷。先生看到有考生纷纷下了楼而迟迟不见我,都急得到三楼找我来了。我高兴地冲出考场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因为第二天还有面试,笔试结束后先生立马带我去徐汇的太平洋,给我买了一套玫瑰色的套裙,花了三百多元。我想那时他大概自己也忘了此行的真正目的。第二天我就穿着那套新裙子去参加面试。面试有五位考官,杨老师并不在,面试的时候应该有录音,因为桌子上放了一台录音机。我做过十二年的老师,加之本身胆子比较大,面试对我似乎不是什么问题。记得面试的时候,有位老师问我除了教学还做过什么研究,编过什么教材一类的问题。我都如实顺利地回答了,不知不觉中面试就结束了。
考完博士之后,先生心里想的还是我肯定考不上,这次应该是我们此生唯一一次去上海。当年我们结婚的时候没有旅行结婚,于是他就带我在上海周边游玩,就当补一次蜜月旅行。除了外滩,我们还去了奉化蒋介石的故居和杭州西湖。
现在也不记得考试回来之后自己等成绩的日子是否有过焦虑。成绩出来的时候可以语音查询。当我得知成绩时非常兴奋,比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高出了五十多分。我第一时间第一个给先生打电话,告诉他我的总成绩。他一听,第一反应是:“那不是说你考起了哦?”。没有一点儿高兴劲。但到正式录取还有一段时间,我又接着等。等到可以语音查询录取结果的时候,我难以置信地听到语音信息说:“非常抱歉,您没有被录取。”我认为一定是弄错了,立马给上海交大研究生院打电话询问。对方说杨老师今年决定不招生,所以没有被录取是真的。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有掉进冰窟窿里的感觉,但肯定非常失望。先生得知消息后反而安慰我说:“你已经证明了你自己”。但是第二天交大又打电话来询问,问我是否愿意换导师,跟着周国强老师做句法学研究,如果愿意,周老师可以招我。就这样那几天我就像乘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被告知没有被录取,一会儿又被告知可以被录取。最终当然是被录取了,读谁的并不知道。
(转自微信公众号:外语学术科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