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翻译与机器翻译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4日
作者:作者:Wangfengxin  

手工翻译与机器翻译

 

/王逢鑫

        

传统的人工翻译的流程是:翻译人员阅读原文,理解原文,然后用符合目标语的语法和语用习惯的语句表达出来。每位译者都在头脑中记忆了一定数量的双语对照的句子,作为可以模仿、参考或借鉴的范例,帮助生成译文。初参加翻译工作的人,可以利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课上或从翻译教材里学习到的例句。经验丰富的翻译人员在头脑中储存了更多的例句。但是,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时间久远会遗忘。句子太长会记不准确。机器辅助翻译系统可以海量存储双语对齐的句子,而且准确无误。翻译人员不仅能从翻译教材学习到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培养翻译能力,还能学习到可以模仿、参考和借鉴的翻译范例,以便在翻译实践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作为纸质载体,翻译教科书的篇幅有限,所能包含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人们可以利用机器辅助翻译系统这样一个无比宽阔的平台,它不仅能帮助翻译,还能帮助学习如何翻译,和提高翻译的能力,起到翻译教材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进行手工翻译时,遇到生词要翻阅字典,费时费力。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要查阅有关工具书和参考文献,同样费时费力。机器辅助翻译系统,配备有丰富的知识库,提供词典工具和各种知识工具。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查字典和工具书的时间,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在翻译科技文章时,会遇到大量的专门术语。如何保持术语翻译前后一致,成为重要问题。如果是集体翻译一部大型科技专业文献,不同翻译人员之间在翻译术语时,如何保持整体的一致性,成为影响团队工作质量的大事。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术语管理机制,它的作用是保证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前后一致性。它是由管理模块了实现的。术语库的规模大小和质量好坏,是制约术语管理机制的关键所在。

 

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翻译记忆机制,其主要作用是提高翻译效率和保证翻译质量。它由相对对立的辅助记忆模块来实现。其工作原理是在记忆库中存储对齐的原文与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记忆模块搜索与原文部分相同或相似的实例,然后输出实例的译文部分,提供给翻译人员,让他们决定是否选用该译文,或是否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辅助翻译机制,由辅助翻译模块实现。其工作原理是让人工参与机器自动翻译、人机相互协作完成。在翻译过程中,由系统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然后提供整句或片断英语参考译文,再进行智能联想和对每个单词进行解释。译者可根据原文意义,从提供的译文中进行选择,以组成通畅满意的句子。

 

机器辅助翻译,不同与传统的手工翻译方式。学习和使用机器辅助翻译的方法,肯定会提高翻译效率,降低翻译成本。但是,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人们改变工作方式,一开始往往不一定立竿见影,不一定会收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效果。大家都有从用钢笔写作,改用电脑写作的经历。起初,不熟悉操作规程,而且常常有误操作发生,使得工作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这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学习和使用机器辅助翻译的方法,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一般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翻译人员对机器辅助翻译方式不适应。过去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拿过句子来就开始翻译。现在则要检验辅助翻译模块或辅助记忆模块提供的参考实例,来确定是否采用,或是否需要修改参考译文。二是,记忆库的规模大小和收集的译文质量好坏,直接会影响使用机器辅助翻译的功效。刚刚建立的记忆库,一般规模都不大,所能提供的参考实例的数量也有限。翻译文本中内容重复和相似的语句也很少,这样就无法发挥机器辅助翻译的优势。在一段时间里,翻译人员不但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可能降低工作效率。这可能使得翻译人员心情烦躁。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不懈努力,认真学习,总结经验,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转自微信公众号:翻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