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学,你打几分?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8日
作者:作者:Zhujisong  

你的大学,你打几分?

 

/朱绩崧

 

微博、微信,我始终戒不掉,因为前者让我开阔了眼界,后者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

 

最近,我开始清理微信联系人,每天删除十多个,清爽良多。同时,在整理过程中,也发现许多素未谋面的朋友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交集的。

 

譬如下面这位A君。他加我之后,从未与我交谈过。昨天,我发现他居然是我复旦大学英文系本科的学弟。

 

他和我聊了聊对大学教育的看法。我就请他评价一下英文系度过的四年。得到的回复如下:

 

首先,毕业以后,我用不同的形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到现在都觉得说起来五味杂陈啊。

 

以一般标准来看,我的本科四年是极其失败的。

 

首先我不是很聪明的学生,考进大学基本靠的是死记硬背。本科前两年基本延续了这个思路,闷头学,拼谁比较卖命,要拿很高的GPA。我们这一届的主流就是这样。很奇怪,上一届和下一届据说都是很潇洒地过了这两年。

 

到了第三年,开始困惑了。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似乎选择很多,好像可以出国,可以考研,可以工作。每一样又都没底,又好像每一样都要准备。

 

因为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每一样都去准备。大三的生活就变成了除了本专业学习,还读了法律的二专,去实习,去家教,去新东方,去考托福、GRE。

 

到了大四,就是一系列的滑铁卢:托福、GRE没考上,直研没直上,成绩一塌糊涂,论文差点没交上,去四大面试一败涂地。直接傻愣在那里,极度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

 

而另一边,大四的课堂里不紧不慢地教着的,依然还是阳春白雪。校园里宣扬的一种说法是复旦的高大上人文气息会对一个学生的修养产生终生的影响。

 

当时就觉得理想和现实就隔着一条邯郸路,折射在自己身上就是特别讽刺,出去压根不敢提是复旦英语系毕业的,怕给母校丢脸。

 

虽然自己当时失败成这样,但现在想想,公允点,并不能说对本科教育不满意,或者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像我这样困惑的有不少,但能够受困惑影响那么大的,毕竟是个案。况且复旦还是提供了各种资源,无论选择的路有多窄,都能找到一定的支持和同道,只是前提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所以,要说特别不满意的,就是学校没有培养学生去认清目标的意识(“自由而无用”?),或者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培养和引导,而只能提供一些选择。

 

另外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割裂、物质和精神的割裂、学科和学科的割裂。这大概是全世界教育的问题了,不独复旦才有。

 

不过,思考这些,直接决定了后来我选择的道路。

 

工作一会儿,又写写这个,写得比较乱,希望别介意。

 

谢谢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读完这一大篇感想,我请他给复旦的教育(而不是他自己的学业表现)打个分。

 

他的回答很干脆:60分。

 

这分数,其实很不错了。我的同班好友在美国读完MBA后给本科教育的评价是——“儿戏”。

 

无论是“儿戏”,还是60分,终我此生,大概是看不到质的改善的。我前天在陆家嘴滨江吃完小南国烧烤,和朋友谈笑风扔去太平保险大厦喝北京银行信用卡买一赠一的太平洋咖啡的路上,曾豪情满怀地说:“如果我是学校的主宰,我只做一件事——种树。种一百年树,让孙辈、重孙辈去谈学术的建设吧。”

 

话虽如此,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歇。要改!但怎么改?谁都不知道。但我希望毕业生的声音能有人听到,特别是那些毕业了五六年,在职场吃过点苦头,初步认清了社会现实,而对母校仍存一份眷恋的毕业生。至于我这种毕业十几年的老油条,已经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啦。呵呵。

 

(转自豆瓣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