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0)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6日
作者:发布人:nanyuzi  

媒介不仅总是坚定不移地改变着人的感知比率,而且它所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必然造就人的不同感受和体验。齐美尔早有觉察,看得见而听不见的人,比起听得见而看不见的人,心情要混乱得多,束手无策得多,烦躁不安得多。大城市偏是以看为主,这种城市感知前提的变化,自然就促使在整个生活中,在孤独里,以及人们方方面面都被闭门自守所包围,促成无所适从、失去方向的感觉。人际的整个交往就是这样被感官及其客观对象的这种结构所体现所构造。正因如此,当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说,“交通和通讯、电车和电话、报纸和广告、钢筋水泥建筑和电梯——总之,这些促使城市人口既频繁流动又高度集中的一切——正是构成城市生态组织的首要因素”时,实际上也正道出了现代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的构成及其独特基础。本雅明的“游荡者”就是从这里走出,总是独自一人,东张西望,用茫然、野性的凝视看着一切东西;桑内特的“公共人”也是因这种场景开始“衰落”,并以一种新的信念系统,在城市街道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角色;《子夜》里的吴老太爷,则是受不了此种感知的爆炸式突变,最后身体和灵魂都归于寂灭,成为魔都的牺牲品。

 

然而,今天城市构成的首要因素,早已变成了数字技术,并开始进入5G视觉新基建,城市“游荡者”或表演者都即将戴上AR眼镜。新近《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说,如果上一代是图文的互联网,那么到了5G时代,视频将迎来大发展。我国目前已有71亿个物联网连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视觉互联网生态圈。据思科预测,到202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80%是视频,这就像宇宙爆发来到的奇点,会涌现出大量新物种,届时会发生颠覆式变化。到2025年,物联网终端会达到750亿台,2030年预计会有1000亿台。海量终端都会装上视觉感知能力,AI最重要的就是视觉物联网(VIoT),不久的未来,AR眼镜将取代手机。由此可见,人类的感知方式、交往和生活的基础颠覆性变化已经发生,城市的感知、交往和生活,乃至于整个人类及其文化都将经受再造,呈现数字文明的新面貌。籍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决定将2020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的主题确定为:

 

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以数字媒介为对象,并非只讨论数字媒介。相反,我们倒是非常赞成波斯特的说法,当今的构型必然是对早期发展阶段的总体化构建:也就是说,人们必定会在现时情境中看到早期的发展。因而,站在数字媒介的基点上,从多种研究路径、多种研究方法、多种理论视野,各种不同的学科取向,重新理解和打量媒介的历史、现状及其与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的关系及影响,是本次论坛的基本设想。热诚欢迎各方同道围绕这一主题撰写文章,参与对话和交流。为方便起见,提出以下的一些议题与思路,以供同好参考,但不必受此限制:

 

数字媒介与城市形象感知

城市生活中的数字实践

数字场景与城市日常交往

数字媒介与身体

数字生产和感知文化

从印刷新闻到数字新闻

定位媒介与城市空间再造

听觉媒介与声音

视频、弹幕与在场

感知视野中的媒介融合

媒介变迁中的城市感知和交往

数字媒介实践与研究方法创新

 

会议时间:

 

2020年11月19—21日

 

投稿方式:

 

组委会热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聚焦本次论坛主题,围绕相关议题积极投稿,也欢迎组织panel或workshop。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没有以任何形式发表过的论文全文。

 

截稿日期:

 

2020年10月15日

 

研究者须在此之前提交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组委会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论文、panel或workshop计划进行匿名评审。

 

审稿完成日期:

 

2020年10月30日。

 

评审通过者将在一周内陆续收到组委会的正式邀请函参加论坛。同时,组委会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所有提交论文的作者是否入选。

 

论文全文和panelworkshop计划请提交: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秘书组。

 

地址:

 

上海市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邮政编码:200433)

 

欢迎垂询。

 

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匿名评审,投稿论文请务必以E-mail形式提供Word版电子文本。

 

联络人:李梦颖

E-mail :cics@fudan.edu.cn

电话:86-21-65643743

传真:86-21-65643743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2020年8月11日

 

论文格式要求:

 

1. 来稿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了便于匿名审阅,正文请勿出现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

2. 封面: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联络地址、电话、电邮等。并注明该论文提交给2020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匿名评审。

3. 摘要和关键词(第2页):中英文论文摘要均以25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

4. 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黑体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子题位置:靠左对齐;次级子题位置:靠左对齐,以罗马数字(I、II、III、IV......)标示。中英文论文正文字数上限均为一万字。

5. 注释和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参考文献应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数、出版地、出版社等。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中文作者(或编者)用全名,以姓氏笔划排序;英文作者(或编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以字母次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出版年份排列,新作在前,旧作在后。若出自同一年份,在年份后标示abc。参考文献以外必要的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panelworkshop计划格式要求:

 

递交参加本次论坛的panel或workshop计划应包括以下部分:

 

1. panel或workshop主题及主题阐释;

2. panel或workshop主持人和所有成员的个人简介(200字以内);

3. 参与panel或workshop的会议论文题目及800字摘要。摘要文本格式与前文论文格式要求相同。